找到相关内容529篇,用时8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“空”义述评

    紧密联系着的,是有丰富的实质内容的。就“空”论的思想主流而言,既主义,也虚无主义,而是一种不能简单地以或无论之的价值哲学理论。   佛教的“空&rdquo...rdquo;。这是从形而上学的高度肯定法实体,我无实体。《异部宗轮论》云:“说一切部本宗同义者……过去未来,体亦实。”[11]说一切部否定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762654.html
  • 萨迦派哲学思想述要

    虽然假定现象或概念在外在形式方面有着矛盾的两个方面(、无、),但它同时认为这两个方面是“二边的”,既不斗争,又不转化。它们不是在事物的自身运动中,亦即在事物的相互渗透、相互联结、相互贯通...迷现则已遣除了”,而“内能取心之迷现”还未遣除,也就是说执心为的迷现还未断除。由此可见,萨迦派不仅认为认识的客体——万事万物是非的,其主体——心也是空的,,只有认识到这一点,并逐步地勉力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0342393.html
  • 佛教道德观

    中精神活动的产生,仍离不开物质的根(眼耳鼻身等器官)和境(色声香味触等外境)。佛教基本的认识论还是非常唯物的。人是由四大(或五蕴)等构成,故缘生如凡夫所执而)。四大、五蕴,皆由缘生,亦。于,计为,更于其上起断常、苦乐、净不净等计执,皆是颠倒。如是颠倒不离,必不能出生死。故中观宗认为小乘亦须通达法无我,其不同于大乘者,只是缺乏“为利众生愿成佛”的“菩提心”而已。大乘佛教的...

    隆莲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4344062.html
  • 中观他空思想要论

    两者亦大乘师,也小乘,又许多持教派而不入道者,入道之人无教派是根本不可能的。  说一切部认为,心、心所、色境等十有生灭等。行、虚空等三无为法及未来诸法从各自位成为实体,主张各分,粗法和常住...等无粗常,识无常,未来也是假,谓“现在的微尘”,刹那无。眼不见色,眼识不直接见色,眼识所见是为了眼识本身而现有色,成为色的异门。但是,对于出现的相施相,具有色等外境;《对法七论》等佛语,分别说...

    多罗那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2746140.html
  • 生与死

    趋向解脱途径,而且出世是为了入世,入世无异乎出世,示现生死,断灭,慈悲喜舍,普利人天,舍此不由,何啻背父逃走?性命命依性,性因命显。无水既不能成冰,离性又岂能命?谚曰:“修性不修命,万劫阴灵难入...深处挖掘,则物质可灭而能力不灭,物像频迁而影响循环,从能力不灭,反覆根究,则物,物实物,既无实物,何言物灭?立命之理,概亦如斯,盖见性乃克穷源,尽性方能返本,既“还得本来”矣,曰数,曰理,曰相,...

    耕云先生

    |安祥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1051402143.html
  • 观:超越边见,突破无明的开始

    两边也远离。行人的实执渐少,对世界万法的体会渐渐不同于过去,现量体会得万法,亦世间俗义之幻,无以名之,姑名“如幻”,又称“幻观”。同时空明自显,...于因果法中得自在而常以大悲广利有情,与仅限于困果法岂可以道里计!   2“因为时间没有最小不可分割的片断,故无法集累成数量的长度,所以时间相续是幻相,”。结论对,推理...

    越尘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02240817.html
  • 《成唯识论》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

    学的物质起源论  1.物质心外实  《成论》开卷便是对我执与法执的批判。对于破我执,唯识学认为,无论识内还是识外,所谓的“我”都没有实体,都。但对于破法执,唯识学强调,识外诸法(外境)无,识...胜论也认为是变化无常的范畴,如果那些范畴质碍(即具有质量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互不相容),那就能分解剖析,应”;如果它们没有质碍,那就是与心和心所一样的物质性的存在。(注:限于篇幅,此处未引原文。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4742380.html
  • 禅境蠡测两则

      《禅》99年壹期,“道得也三十棒,道不得也三十棒。”令学人不许动念开口,此一念不生,灵光独跃的当下,即是学人空涵妙的本来面目,此以心领神会体究者,名曰自明心地。  《禅》99年贰期,“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……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。”金刚王宝剑喻学人的般若智慧,能化空无明烦恼,以因缘所生法当下破解为幻影,。心密二祖骧陆上师在《悟心铭》中指出:“……心若无住,妄依何立?妄既不立,夙障自除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1547779.html
  • 显教与密教的差别

    体性叙述了各自的特点。具体分析则这样儿点不同,第一,修道方法不同。因相乘以积集福德、智慧二资粮为因,通过修行十善法舍弃十善法,以求乐除苦为追求目的,其乐境是菩萨位,经过三阿僧抵劫或更长时间的苦修才能...身、化身、无别金刚身、现证菩提身和法界体性智、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。   关于客观外境、蕴体的取舍问题,因果二乘各持己见。因乘认为,客观外境虚幻不实,蕴作为一切有为法的聚合体亦...

    索南才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12553772.html
  • 必须走的“中道”

    是中观,观空与平等无二。不著相也不著相。   修行人常作意“我在做功德,我要渡众生”。此即是著相。因为能渡者、所渡者,渡与被渡,于实相中平等,一体无二。在实相中众生也即无生无灭的空性。观察一切诸法皆,众生毕竟不生灭,不过是在凡夫现量中一切才了生灭存在。所以平常说发心渡众生是指俗谛中而言,而我们学佛人应该发远离一切相状,无任何六境(六根对六尘时)执著的菩提心,因为胜义谛的菩提心才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5054461.html